万象更新,铿锵有力的鼓声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前街村持续飘荡着。一条身姿矫健的游龙交替穿梭在鼓点声中,不时摇头摆尾,引得阵阵喝彩。领头的便是前街舞龙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翟宪福,二十多年来的坚持,他带活了整个前街舞龙队。

“精气神儿”里的信念
在前街村,有一支家喻户晓的舞龙队——前街舞龙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前街村就会将龙灯舞起来,这种别具风味的民俗,汇聚着人们期盼好日子的美好愿望。“锣鼓声一响,整个人精气神都上来了。每逢过年,我们舞龙队伍走到哪儿,后面的人就跟着看到哪儿。”翟宪福兴奋地说道。
翟宪福是2000年开始担任舞龙队队长的,谈起前街舞龙队,这个原本不善言辞的北方汉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谈及与舞龙的缘分,还得从翟宪福12岁说起。
当年,他父亲就是舞龙队的队长。翟宪福从小看父亲舞龙,那股精气神儿深深烙在他的心中。每到腊月舞龙队开始集训的时候,他就一直跟着舞龙队,学习他们的一招一式,动作要点都牢牢记在心里。从那一刻起,翟宪福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上舞龙队的队长舞龙头。
为了在正月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翟宪福需要带着队员们,提前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里进行训练。“冬天冷,手刚一碰上竹竿冰凉,但心里总有一股信念支撑着自己练下去。”翟宪福说,每年春节都是前街舞龙队最风光的时候,鼓声一响,在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游龙穿梭于街道,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

据翟宪福介绍,舞龙更多是考验团队协作能力,龙节之间要想做到熟练配合,需要不断重复练习。为了不损坏龙身,翟宪福主动申请学习扎龙头和龙身,保证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因为舞龙很考验力气,我们舞龙队主要由年轻人组成,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翟宪福笑着说道。最初那些十几岁的队员管翟宪福叫“哥哥”,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队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现在的队员已经管翟宪福叫“大爷”了。
翟宪福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带领着前街舞龙队收获了多项荣誉,包括首届齐鲁民间艺术展演金奖、济南市首届迎新春舞龙大赛一等奖、第三届现代农业艺术表演百花奖等。
经过不懈努力,在2015年,前街舞龙成功入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兴之余,翟宪福表示,自己内心也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暗下决心要把前街舞龙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单龙舞”变“双龙舞”
前街舞龙队经过多年的传承不断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龙表演形式,套路编排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并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动作。
“最初是传统的八字花招式,后来不断突破创新,发展出游龙出宫、龙尾高翘、单跪舞龙、摇旗舞龙、蹬腰舞龙等十四个动作。动作起来气势宏伟,吸引了更多观众来观看,前街舞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了。”翟宪福说。

除了动作上的创新,2002年,翟宪福大胆创新,组建了一支女子舞龙队,由原来的“单龙舞”变为“双龙舞”。从那时起,前街舞龙队由黄、红两条二十多米长的巨龙组成,每条龙有九节,九人舞动分男女两组,男为龙,女为凤,寓意“龙凤呈祥”。二龙遥相呼应,一时间,红、黄两条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流血,流汗,不流泪”是前街舞龙队的口号。每当队伍训练累了乏了的时候,翟宪福就带领着队员大声喊口号,以提振队员的士气。
“这几年,我们前街舞龙也多次走进校园,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前街舞龙,爱上前街舞龙。”翟宪福自豪地说,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如今这一民俗表演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寻找中国廊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