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过:“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地方聂荣臻生辰四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最好是内容覆盖全省范围的综合博物馆。”重庆旅游聂荣臻生辰四柱,我把主要时间留给了重庆的博物馆。重庆的最后一天,我仍然去的是博物馆
百度可知,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在1988年以前,中国博物馆划分为三类,即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参照国际上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博物馆现划分为四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等。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故宫博物院、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等。科学技术类博物馆以展示自然知识和科学成果为主,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各省市博物馆均属此类。
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箸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巴山渝水间的每块土地上都印刻着社会进步的足迹。而博物馆则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所在,承载了岁月长河中重庆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宝贵结晶。重庆市的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既有记录历史传奇的综合博物馆、还有彰显英雄主义的革命纪念馆、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据统计,全市共有87座不同级别的各类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4座,分别为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聂荣臻生辰四柱;另有国家三级博物馆9座,分别为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北碚区博物馆、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铜梁区博物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聂荣臻生辰四柱; 除此外还有很多无级别的博物馆,如黄山上的抗战遗址博物馆。因时间有限,重庆的90多座博物馆我不可能都去,即使只去1/10也不可能,我只能拣最主要的博物馆去之一二。来渝几天,我已经去过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这些都属于专题博物馆,今天我要去的是综合博物馆,即名列重庆三大博物馆之首的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人民路上,正面是重庆人民广场,并与广场对面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背后及侧面分别是重庆市委和重庆市政府,可以说是上乘之地。三峡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总高度25.2米。建筑共5层,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
三峡博物馆全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虽然名为三峡博物馆,但馆中展出的内容绝不仅限于三峡,而是包括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历史、自然、人文、和政治经济等,是名符其实的综合博物馆,也是重庆地区最大的博物馆。2008年7月,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

从我住的地方坐262路公交(这个车对我来说真方便,不论红岩村,还是特园、桂园、周公馆,或轻轨穿楼、洪崖洞,都是一路到达,不需倒车),在人民广场下车,一下车就看见绿树后有一高大的仿古建筑,甚是气派,那就是重庆箸名景观——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礼堂这个称呼相信全国也没有几处,它让我想起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沿路前行不远,一座在网上见过多次的建筑出现在眼前,那就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学田湾人民大礼堂的对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其正面与大礼堂一起将人民广场拥在怀中,其余部分结合地势高差依山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突出了重庆这座山城的地方特色。

三峡博物馆坐落在重庆市中心的核心区里,其一侧就是重庆市政府正门。市政府也是建在山坡上,门前高高的台阶,彰显着一种威严和气派。

走进广场,首先看见一座三门四柱的大牌坊,钢盘水泥结构,红柱绿瓦,彩绘鲜艳,高大威严、气势辉宏,中间正门上方写有重庆人民大礼堂几个大字。它屹立在人民路边,与马路对面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遥遥相对。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它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起来,以其非凡的建筑艺术蜚声中外,成为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6年9月,重庆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人民大礼尝的正面

返过头来我们再看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为一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主体建筑呈弧形,长157.3米,宽98.085米,总高度25.2米。其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高档大气,庄重中又透出几分灵气。三峡博物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
三峡博物馆是一个展馆,两块牌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由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任院长、冯汉骥、周素园、方国瑜任副院长,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题写馆名。规划下辖“五馆一所”,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学馆(原名西部科学院)并入西南博物院。西南博物院成为集历史、考古、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1955年6月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
上世记末,世界关注的三峡工程动工。三峡地区文物保护成为热点。三峡工程建设期间,重庆市博物馆一方面作为东道主承担了重庆库区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组织、协调和地下、地面文物抢救保护资料保管工作,同时作为业务主力担负了大量地下文物抢救发掘,地面文物搬迁保护工作重任。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三峡文物抢救成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9月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并将原重庆市博物馆并入,加挂重庆博物馆牌子。于是这座博物馆有了两个名字,一个承传于过去的重庆市博物馆,叫重庆博物馆;一个是新生的博物馆,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她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示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梦想。她与这座城市命脉相通,与这座城市的市民们休戚与共,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
经过近5年的筹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现有事业编制200个,在职职工184人;内设机构14个,其中研究部门7个:藏品部、研究部、考古部、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区域文化研究所、重庆抗战文化遗产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先后与美国西雅图贝克博物馆、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法国图卢兹博物馆、埃及努比亚博物馆等国外知名博物馆签订友好合作意向书,并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秘鲁、俄罗斯、印度、日本、以色列等有关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物艺术类展览活动;现有常设展览10个,年均推出和引进临时展览30个,年均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三峡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衣冠不整者、酗酒者禁止入内。每天接待观众限额5000人次以内,200人次以上团体参观须提前2日预约。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00,闭馆前1小时停止进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国庆等)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全年无闭馆日(周一例行维护,谢绝参观,但国家法定假除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继承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丰厚积淀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抗战陪都遗留的社会流散文物、西南地区民族文物、重庆历史文物、三峡文物、近现代文物为主的馆藏文物体系,涵盖了历代陶器、瓷器、铜器、书画、玉器、刺绣、雕刻、石刻、碑帖、钱币、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包括抗战文物、革命文物)等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蜀青铜器、汉代文物(石刻、石阙、画像砖等)、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社建文物、抗战陪都时期积淀下来的历代陶瓷器、宋元明清书画、古琴、古墨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构筑起了以西南民族文物展览、重庆历史文物展览、自然标本展览、革命文物展览、历代瓷器、书画展览为主体的展陈体系;确立了以巴蜀文化研究、重庆地方史研究、重庆近现代史研究、革命史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考古调查和发掘为主体的研究框架;整体提升了收藏、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与服务水平,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基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2007年,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而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彰。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博物馆,共同来解读这座收藏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殿堂。

走进三峡博物馆大门是一圆形天井式大厅。正面是上楼的宽大台阶,两侧各有两间展厅,还有供游客休息的休息厅、存包处等。三峡博物 馆共五层,其中一至四层是展厅,五楼是办公用房。站在天井向上看,二至五楼的环廊层层相叠,环环相扣,与巨大 的半球形屋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看了有眼花缭乱之感。三峡博物馆,设计够大气。

三峡博物馆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厅、6个专题陈列厅、1个360度全周电影厅、1个半景画陈列展厅、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厅构成。基本陈列展览主要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四大部分;专题陈列分别为《李初梨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历代钱币》等,360度全周电影、半景画陈列馆则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介绍了重庆的丰富历史。临时展厅则根据需要昨时布展,定期轮换。
三峡博物包历史悠久、展品丰富。整个博物馆共藏文物约10万多件,资料5万多件,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有:四川旧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余件,汉画像石、画像砖100多件,历代名窑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来名家书画5000多件。该馆还藏有著名历史人物明玉珍、张献忠、秦良玉、邹容等人的遗物手迹,以及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朱宣咸、苏葆桢等杰出画家的作品。近现代文物约 3万件,其中有太平天国、重庆教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物资料。此外,还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艺美术品5000多件。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名为壮丽三峡的三峡展厅。
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层,是为抢救性发掘、保护和收藏三峡水库淹没区文物专门设立的展厅,该厅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地貌特点,是三峡博物馆四大基本展厅之一,也是三峡博物馆最有影响力的的展厅。
三峡展厅的第一部分用大量的取自三峡淹没区的天然岩石配以图片、文字介绍了三峡奇特的地质地貌。这些石头或是三峡库区有代表性的岩石,或是整个的崖壁,建设者们把它们一块块切割下来,搬迁到三峡展厅内进行拼接,复圆成一块块崖壁,通过这些岩石或石壁我们可以对三峡水库水下淹没部分的地形地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这些石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高达5、6米,名叫瀑布石的天然石壁。



天然瀑布石


三峡展厅的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以巫山文化为代表的三峡历史。
巫山文化包括大溪文化和龙骨坡文化两处遗址。大溪文化遗址位于巫山县境内的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口的大溪镇附近,是一处古人类墓葬遗址。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25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石镰、纺轮、骨针、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极少。彩陶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大溪文化的出现充分证明三峡地区是中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大溪文化代表的是接近现代人的中国古人,龙骨坡遗址历史要久远的多,它的历史远达200万年前,它代表的是人类的远祖——类人猿,所以龙骨坡遗址又称"巫山猿人遗址"。
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距巫山县城约57公里,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1984年被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黄万波、李宣民等人发现,并出土了"巫山人"化石。从1986年至2006年,有关部门先后对龙骨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包括人类带牙齿的下牙床化石、带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等古人类化石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还有脊椎动物化石120种,特别是发现了一批已有200万年历史的"有清楚的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这足以证明,在20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龙骨坡化石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这不仅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就诞生在三峡地区, 这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同时,"巫山人"化石的发现是中国南方,也是整个东亚地区继云南元谋人之后早更新世人类化石的又一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使得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科学资料。
1996年11月20日,龙骨坡遗址被国务院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峡展厅的第三部分展览的是三峡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长江三峡又名峡江,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位于中国腹地的长江中游,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在数亿年的岁月中,经过了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和江河发育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在威力无比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并逐渐高出水面变成陆地,形成河流。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陆地不断抬升,众多河流相汇形成了长江。在以后,山脉继续越高,河床不断下切。在流水和构造的双重作用下,比较疏松的岩层地区形成宽谷,坚硬的岩层地区形成峡谷,这就是三峡。





三峡一经形成,那放荡不羁的江水,便日夜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和河谷的两岸,切割地表,使河床不断加深,河谷逐渐扩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造就出三峡沿岸一些造型奇特的礁石。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长江三峡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易经大学堂四柱生辰视频
下一篇:没有了